通政辦發〔2011〕45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有關部門和單位:
“十二五”是調結構、促轉型,全面建設基本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為充分發揮質量振興在全市加快現代化進程中的推進作用,以創建質量先導區為抓手,著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質量競爭能力,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創建質量先導區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品牌產品制造為核心,以高質量、高標準、高能效、高水平為目標,以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為動力,以開發區轉型升級和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努力打造品牌發展領先、技術標準領先、卓越管理領先、能效管理領先、產品質量領先、質量安全領先的園區,形成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和影響力的質量先導區,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全市加快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工作目標
(一)總體奮斗目標:經過五年努力,到2015年,全市有60%的開發區或產業園區達到質量先導區的標準,質量綜合競爭力列全省第一方陣,真正成為科學發展的先導區。
(二)品牌發展目標:名牌產品生產企業數占規模企業數達15%~20%,形成1~2個全國行業標志性品牌產品或省級區域品牌;品牌產品銷售額占園區銷售額的比重達35%~40%以上;名牌企業100%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
(三)技術標準目標:力爭成立1~2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或工作組;主起草國家、行業主要產品技術標準5~10個;80%以上產品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50%的企業建立標準化體系,有15~20家企業通過國家、省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確認,形成一批高新技術、自主創新和循環經濟標準化示范企業;
(四)卓越管理目標:30%以上的企業建立卓越績效管理模式,2~3家企業獲國家或省或市長質量獎;80%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10%的企業通過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體系認證;質量工程師占企業管理人員的比重達10%以上;現場管理良好行為企業達30%以上;
(五)能效管理目標:省以上重點能耗企業100%通過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建立能源計量管理體系,計量器具配備率不低于90%,受檢率、合格率均達100%;推進一批節能降耗技術項目,鍋爐能效測試達100%;
(六)產品質量目標:國家、省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達90%以上,其中食品、強制性認證產品和工業生產許可證產品監督檢查合格率達92%以上;力爭設立國家或省產品檢測中心,建立駐園檢測機構;60% 以上的企業達省質量信用A級企業;質檢員持證上崗率達80%以上;
(七)質量安全目標:食品生產企業取證率100%,未發生有影響的食品質量安全事故;特種設備檢測率100%,特種人員持證上崗率100%,未發生重大特種設備安全事故;無區域性制假售假行為;爭創國家、省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
三、發展重點和任務
(一)重點發展20個全國行業領先的品牌產品
重點培育和發展名牌產品,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名牌產品集群。主要是繭絲綢、電動工具、鋼絲繩、床上用品、船舶制造與鋼結構、太陽能與多晶硅板、電子元器件、光纖線纜、新能源裝備、輸變電設備、農藥、曲軸機械、液壓機械、棉紡織、合成纖維、服裝、石油機械、通用風機、水泥機械、精細化工等。
(二)重點發展10個全國專業標準化委員會分支機構
重點培育海工技術、電子元器件、特種冶金、水泥機械、太陽能真空管、通用風機、農藥、再生橡膠利用和石油機械等行業。
(三)重點培育“雙5”質量獎企業
重點培育5個省質量獎和5個市長質量獎,重點在大企業集團和小巨人企業中培育發展。主要產業是船舶制造與鋼結構、港口機械、新能源、光纖電纜、電子電氣、鋼鐵、農藥、絲綢紡織等。
(四)重點發展5個省級以上檢測服務平臺
圍繞重點產業、重點產品、重點園區,推進技術檢測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力爭建成1~2個國家級檢測中心,5~7個省級檢測中心,主要是船舶制造與鋼結構產品、通用風機產品、精細化工產品、家紡產品、大容量流量等。
(五)重點發展5個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
重點培育和發展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力爭1~2個爭創國家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3~5個進入省級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行列,主要是家紡、電動工具、鋼絲繩、精細化工、液壓機械、太陽能熱水器、石油機械、繭絲綢產品。
四、工作要求與措施
(一)提高認識,推進質量振興
質量振興是實現調結構、促轉型,開啟全面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要充分認識推進質量先導區創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質量先導區建設作為實現品牌集聚、產業優化、質量技術領先的重要平臺,引導和推動企業走技術創新和質量效益型道路,加速提高企業質量素質和能力,有效提升產業質量整體水平,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要依據“質量優先、品牌集聚、技術創新”的原則,結合產業園發展和開發區轉型升級的目標,打造若干個品牌、技術標準、卓越管理、能源管理等單項優勢區,最終形成具有綜合優勢的質量先導區。
(二)高點定位,實現轉型升級
質量先導區建設要堅持高質量、高標準、高能效、高水平。要選擇發展基礎好、科技資源富集、工藝技術和產品先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具有較強競爭力及帶動性的優勢企業作為標桿企業。立足用先進的、現代的質量管理模式,積極發展高技術標準、高產品質量水平、高節能效率的產品。改變傳統的規模和數量意識為質量和效益、創新和管理、調優和升級的新理念,使質量先導區成為推動品牌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質量創新、管理創新的強力引擎,引導和帶動園區的發展與建設,促進開發區或產業園區的轉型與升級。
(三)多措并舉,強勢推進實施
一是要以重點產業、重點名牌、重點企業為基礎,制定切實可行的名牌發展規劃,鼓勵和引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申報品牌產品,在每個產業集群中,培育和發展具有“地標”式的名牌產品,帶動和輻射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二是支持自主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行業領先的企業申報全國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分支機構,對適用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產品,嚴格按照國際先進水平組織生產,推進企業開展高新技術標準化、自主創新標準化和循環經濟標準化示范企業試點工作;三是在大企業集團和小巨人企業中推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建立“三合一”管理體系,推進六西格碼、零缺陷、精益生產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全面推進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開展中小企業現場管理良好行為企業創建活動。大力培養質量工程師、質量經理人、首席質量官等管理人才,加強檢驗從業人員的資格教育,力爭持證上崗率達80%以上;四是大力推進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強化能源計量測試儀器的配備率,積極扶持和指導企業實施能源計量技術改進項目,全面開展鍋爐熱效率測試工作;五是健全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體系,實施“三分監管”和“三位一體”的監管模式,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增強企業檢測檢驗能力。
(四)加強扶持,增強發展后勁
一要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扶持力度,重點規劃一批公共檢測平臺,各地要給予必要的財政配套支持,力爭納入國家、省、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發展扶持資金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技術水平的國家、省級檢測中心;二要加大名牌產品的扶持力度,積極扶持激勵企業爭創名牌、質量獎、體系認證、名牌宣傳等,對獲得名牌產品的企業在擴大規模、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優先安排;三要加大技術標準的扶持力度,對設立國家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分支機構,主要參與國際、國家技術標準制修訂,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企業給予優先扶持。
(五)強化領導,完善考評體系
市質量興市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市創建質量先導區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組織,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對全市質量先導區的推進、協調、考核評比工作。各地政府也要高度重視加強對質量先導區的領導,切實把加快創建質量先導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各產業園區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全力以赴具體抓,真正做到集中精力、集中資源、集中力量抓緊抓實。各地質監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全力抓好質量先導區的創建的工作,具體做好本地質量先導區的規劃和實施工作,認真研究解決質量先導區創建過程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建立完善全市質量先導區考核評價體系和辦法,加大對經濟貢獻、優化結構、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社會貢獻等方面的督查與考核。對達到質量先導區各項綜合指標目標的,由市政府按年度授予“質量先導區”稱號,并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