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1〕125號 2011年7月11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有關部門:
《南通市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和2011年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南通市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和2011年實施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江蘇省氣象局與南通市人民政府簽署的共同建設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合作協議及南通市氣象局與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簽署的共建合作協議的要求,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工作,現制訂南通市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和2011年度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利用三年時間,積極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全市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水平,為南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一)著力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加大農村氣象監測站網密度,在沿江、沿海和雷電多發區建設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提高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立局地小氣候自動監測站,對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作物生長氣象條件進行跟蹤監測、預警和評估。
(二)積極開展農業氣象服務
結合全市農業產業布局,開展適合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等的專項氣象服務。完善農業氣象指標體系,研發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診斷技術,提高天氣預報預警的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開展針對不同農事季節、不同作物的農用天氣預報。開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與現場技術指導服務。編制市級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和規范。
(三)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機制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層層落實“責任到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氣象防災減災責任制。建立和完善以氣象預警信息為先導的市、縣兩級應急聯動機制,實現各單位預案聯動、信息聯動、措施聯動,建立預案到村、責任到人的農村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體系。各鄉鎮(街道)要做好各行政村(社區)的氣象災害防御負責人和信息員隊伍的管理工作,確保責任落實到位。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的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制度,逐步推進氣象部門從以往單純地提供氣象監測預警服務向氣象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并重轉變。
(四)健全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網絡
有效整合現有資源,拓展氣象信息搭載渠道,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氣象信息顯示屏等多種渠道,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送村入戶。
(五)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風險管理
編制完成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建立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開展對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應急準備、組織體系等工作的督導檢查,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六)強化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氣象保障
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防范農業生產的長期氣候風險。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農業生產影響的預評估。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切實增強保障糧食安全和菜籃子工程的氣象服務能力。
二、2011年建設方案
(一)健全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1.編制縣級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氣象部門要會同農林等有關部門開展水稻低溫冷害、小麥凍害或棉花低溫冷害、油菜凍害等農業氣象災害普查,進行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基層政府合理開發利用當地農業氣候資源,調整種植結構,促進當地農業的穩定發展。
2.開展農用天氣預報服務。針對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的播種、施肥、噴藥、灌溉、收獲、晾曬等關鍵農事活動,日光溫室、塑料大棚蔬菜和水產養殖的農業氣象條件調控,“三夏”和“三秋”等關鍵農事季節,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生產決策部門開展農用天氣預報服務,指導農民科學安排農事活動,使農業生產由“靠天吃飯”逐步向“看天管理”轉變。在“春管”、“三夏”、“三秋”等關鍵農時季節,氣象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調查,實地指導農民抓住有利天氣開展農業生產工作,保障春耕春管、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順利進行。
3.開展重大農業災害監測、診斷、預警和服務。重點開展優質小麥、有機稻米、大棚設施蔬菜等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氣象條件動態監測、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和評估服務。災害性天氣來臨前,根據農業生產需求提供滾動專題氣象服務;在災害發展時深入田間地頭調查災情,對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指導農民采取科學補救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4.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建立特色種植、養殖品種生育期、病蟲害和主要氣象災害指標,研究制訂田間、養殖池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氣象災害防御對策建議,及時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信息通過有效渠道傳遞到種植、養殖戶手中。
5.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建設完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站、小氣候觀測站、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地區暴雨監測點、土壤水分監測點、農田(林果)實景觀測,實時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和評估服務,提高防災抗災的針對性。在農業氣象服務示范點建立小氣候觀測系統,提高監測的針對性。每個縣(市)、區年內確保添置一套人工影響天氣設備,并積極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6.制訂縣級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和規范。制定縣級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目錄、標準和規范,明確服務產品用語、格式和內容、服務產品發送方式和渠道、服務對象、流程等,開展農業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和農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
(二)建立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1.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領導機制。一要加強組織領導。縣、鄉兩級都要明確分管領導負責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縣級人民政府要積極出臺規劃和制訂政策,將氣象為農服務納入到地方“十二五”規劃中,逐步形成地方財政對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穩定投入。加強氣象協理員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每個鎮都要有一名鎮干部擔任氣象協理員,村村都要有氣象信息員,信息員總數比2010年增加15%以上。全年氣象信息員培訓不少于1次。要重視發揮氣象信息員在農村氣象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協理員、信息員的考核、表彰。將氣象信息員的獎勵補貼、預警發布維持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二要加強氣象災害應急認證工作。建立健全縣級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配套的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及考核辦法,完成對三分之一的村(社區)開展氣象災害應急認證工作。三要推進鄉鎮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堅持“多站合一”的原則,確保每個鄉鎮都有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在有條件的村建立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成的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要完成掛牌,實現“六有”(有固定場所、有信息設備、有信息員、有定期活動、有管理制度、有長效機制)。
2.編制縣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及防御規劃。對干旱、雷電、低溫凍害、高溫、暴雨、大風等6項氣象災害,編制風險區劃和防御規劃,分析其高風險區、中風險區、低風險區;編制分災種的縣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為科學防災減災提供依據。
3.建立農村氣象災害發布渠道。完善電視、手機短信、網絡、電話、廣播、電子顯示屏、報刊、氣象信息公示欄等氣象信息發布手段,各地要積極發展專用氣象信息接收機,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及時有效的氣象信息。重點開展農村氣象預警電子屏示范系統建設,在電子屏鄉鎮全覆蓋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村(社區)布設電子顯示屏。加強氣象與廣電部門的合作,建立電視、廣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即時插播制度。推動氣象與通信運營部門聯合建立“綠色通道”,提高預警信息的發布時效,努力實現氣象災害預警手機短信對地方政府應急責任人、基層應急隊伍負責人和氣象信息員、鄉鎮和行政村氣象災害防御責任人的全覆蓋。要建立針對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醫院、學校等特殊場所和警報盲區的預警信息傳遞機制。
4.開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與技術指導。組織制作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宣傳品分發給農戶,提高農民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意識和能力。
(三)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各縣(市)、區要根據共建協議要求,積極落實共建內容,同時要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建設一個示范鄉鎮、三個示范村、三個示范點(特色農業園區),擴大“兩個體系”社會影響。
1.示范點的建設。每個示范點根據服務的實際需求,建立小氣候對比觀測站,要有氣象信息員、氣象信息工作站、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和氣象科普宣傳欄。
2.示范村建設。每個示范村要建立災害性天氣監測站,要有氣象信息員、氣象信息工作站、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和氣象科普宣傳欄。
3.示范鄉鎮。示范鄉(鎮)政府辦公地要有氣象信息工作站、災害性天氣監測站、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等,農村小學要有完善的防雷設施和防雷知識宣傳欄或宣傳畫。同時至少建設成一個示村、一個示范點。
三、考核評比
為將“兩個體系”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市政府已建立南通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組織推進全市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對各地貫徹落實“兩個體系”的建設情況進行督促、考核。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要負責各地區“兩個體系”建設目標任務的日常檢查和年度考核,2011年度評分細則見附件。各縣(市)、區也要加強對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組織領導,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完善年度工作方案,細化目標任務,制訂時間進度表,將每項工作落實到責任單位,確保高質量完成省市、市縣共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