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辦發〔2015〕10號 2015年2月10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通市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5年行動計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南通市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5年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打造“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升級版,推進全市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創新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推動“三個轉變”、李克強總理“把經濟發展推向質量時代”的重要論述,緊扣“十二五”質量發展目標總體要求,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激活質量發展機制,加大新常態下質量創新的驅動力,推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保障改善民生,弘揚城市質量精神,努力打造“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升級版,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工作目標
(一)創新驅動
1.技術創新。新增國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0個,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45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比重40%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比重2.45%,萬人擁有專利量10件。
2.管理創新。爭創中國質量獎或提名獎、江蘇省質量獎或質量管理優秀獎1~2個;創市長質量獎2~3個,質量標兵企業30個,現場管理良好行為企業30個;創魯班獎或國優工程3個,省級優質工程項目20個。
3.人才創新。新增省博士集聚計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3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0家;設立首席質量官200個,質量檢驗人員1000人。
(二)質量提升
1.標準引領。主導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300個,承擔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40項,創國家、省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15個,生產加工企業標準覆蓋率99%;制(修)定行業、地方服務標準2個。
2.質量升級。產學研合作項目50個;質量進步資金項目20個;質量改進課題40個;新增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等體系認證數300個;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有機產品認證50個;省級、市計量保證確認100個,強制檢定目錄的在用計量器具檢定率98%以上;國家、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個;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50%以上。
3.質量共治。國家、省產品質量監督抽檢綜合合格率95%,重點食品監督檢查合格率95%;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96%以上,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100%,工程竣工驗收備案率100%,高速公路、橋梁項目優良率100%;水利工程單元質量合格率100%;生產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指數85,生活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指數82;環境質量綜合指數82。省質量信用2A、3A企業10~15個。
(三)品牌發展
1.產業品牌。力爭“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獲批命名1個,籌建1個,申請1個;爭創江蘇省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基地1~2個;爭創“質量先導區”5個。
2.產品名牌。新增江蘇名牌10~15個、南通名牌100個,名牌經濟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12%;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3個,省著名商標15~20個,知名商標100個。
3.服務品牌:市“政務服務、公共就業、公安標準執法”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通過驗收;力爭建設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2家;10個鎮(街道)通過質量強鎮先進鎮(街道)督查考核驗收。
三、工作重點
(一)堅持創新驅動。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圍繞新興產業、優勢產業的發展,推進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發揮海工船舶集聚產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引導作用,鼓勵指導優勢產業建立聯盟技術標準,提高產業整體技術競爭優勢;鼓勵企業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和產品,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擴大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加大管理創新力度。積極推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推行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指導培育形成爭創中國質量獎、江蘇省質量獎和市長質量獎的梯隊。強化企業現場管理建設,以魯班獎、國優工程和省級優質產品工程創建為載體,努力打造南通創造品牌形象。加大人才創新力度。鼓勵企業實施博士集聚計劃,設立院士工作站和工作站;建立技術工程中心和質量研究中心,設立首席質量官崗位,培養技術質量人才。
(二)推動質量提升。推動標準引領。指導企業建立標準化體系,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推動循環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化示范試點工作,主動承擔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提高生產加工企業標準覆蓋率;制(修)定行業、地方服務標準。推動行政服務標準化、公共管理標準化、綜合治理標準化等項目實施,開展旅游服務質量對比提升工作;加強對藥品生產企業的監督管理,建立完善藥品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質量管理體系。推動質量升級。鼓勵企業走質量產學研合作之路,推進實施質量進步、質量攻關、質量改進項目;推進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測量管理等體系認證,推進食品農產品HACCP、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有機產品認證;完善計量管理體系,提高強制檢定目錄的在用計量器具檢定率;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不斷提高。推進質量共治。加強對重點產品、重點區域產品的監測,提高產品質量監督抽檢合格率、重點食品監督檢查合格率和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加強對建設工程的質量監督管理,提高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發放率、工程竣工驗收備案率、高速公路、橋梁項目優良率、水利工程單元質量合格率;開展服務行業質量提升活動,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提高市民滿意度;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提高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加強質量信用體系建設,發布質量信用報告,形成一批省級質量信用2A、3A企業,定期發布社會信用“紅黑榜”;推進產品傷害監測體系建設,積極探索產品賠償保險等多元救濟體制,建立完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機制、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制度及應急預案、預警機制,推進96333呼叫平臺建設和電梯傷害事故責任保險制度,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三)注重品牌發展。積極培育產業品牌。以產業園區和開發區創建“質量先導區”為載體,調優中高端產業結構,調強傳統產業發展優勢,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形成一批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集聚區。深度推進全國繭絲綢服裝家紡產業和全國家紡床上用品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做好中洋河豚現代產業園區和如東縣紫菜產業園的創建驗收工作。扶持海安錦綸化纖、川姜家紡床上用品、如皋高壓電氣產業爭創江蘇省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積極培育產品名牌。加快實施品牌培育發展和價值提升工程,推動品牌企業從產品競爭、價格競爭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轉變。圍繞新興產業、重點產業培育新生品牌,改進傳統產業、特色產業發展提升品牌,繼續保持品牌產品在全省位次,擴大名牌對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的貢獻率,加強品牌的宣傳力度,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保護力度,推廣產品防偽技術管理,有效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積極培育服務品牌。大力推進產業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做強國家鋼絲繩產品檢測中心,擴大省電動工具產品、鍛壓機械產品、中小電機產品、標準緊固件產品檢測中心的技術服務力,推動海工船舶及其配套產品、中小電機產品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爭取水產品、家紡產品、潤滑液壓機械建立省級檢測中心。推進質量強鎮(街道)建設,充分發揮鎮(街道)在質量強市建設中的作用。
(四)弘揚質量文化。大力宣傳和弘揚“崇信致先、強企惠民”的城市質量精神和形象標識,開展多種形式的宣講活動,讓廣大市民認識和理解城市質量精神;推進先進的質量文化,發揮質量主題公園等陣地的作用,提升全民質量意識,倡導科學理性、優質安全、節能環保的消費理念,營造良好的質量發展氛圍,努力提升質量文化軟實力;通過城市質量節、群眾性QC小組、質量專家企業行、免費質量檢測、計量檢定、技術標準送田頭、特種設備知識進社區等豐富多彩的“質量月”活動,動員全民參與質量共建,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報道標桿企業、先進質量人才的典型案例,弘揚質量文化正能量;加大 “12315”、“12365”等質量投訴信息平臺的建設,提高百姓對質量投訴信息平臺公信度,形成質量投訴熱線暢通高效、快捷方便的“綠色通道”,建立公安、質監、工商等部門聯動執法機制,依法嚴厲打擊質量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進機制。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講話精神,充分發揮各級質量強市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的作用。實施政府質量強市績效目標考核,將質量指標納入政府年度績效考核體系,制定全市質量強市績效目標考核辦法,研究制定對地方政府領導質量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召開創建推進大會,落實各項質量工作推進措施。
(二)強化政策激勵。加強對新常態下質量發展工作的研究,結合本地實際研究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和發揮企業在推進質量強市建設中的主力作用,引導企業圍繞卓越質量發展,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推動工作創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樹立“陸海統籌發展,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戰略定位下“創新驅動,質量領先”的工作理念,積極提升質量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建立健全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和體系。鼓勵各地先行先試,探索適合本地區發展模式的有益經驗和做法,把質量強市工作推向更新更高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