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發〔2018〕23號 2018年5月10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根據《南通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通政發〔2016〕35號)、《南通市“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通委發〔2017〕6號)、《南通市“三河三行業”整治總體方案》(通辦發〔2017〕71號)和《南通市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方案》(通辦發〔2018〕9號)等文件要求,為進一步規范我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推進落實各項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務,實現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強富美高”新江蘇決策部署,明確市、縣(市、區)兩級污水處理行業管理的責任,建立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體系,逐步實現運行管理的正?;⒁幏痘?,切實提高全市城鄉環境面貌。
(二)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按照提升水環境質量總體要求,根據各地實際,科學確定不同地區的污水處理目標、任務、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模式、考核監管方法以及處理工藝。
2.全面推進,突出重點。針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共性問題,提出普適性措施,制定重點任務,大力推進鄉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對污水收集率、處理設施建設及完善、運行等工作,加強分類指導,優先落實指導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3.建管并舉,提高效能。在開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規劃建設的同時,建立健全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日常管理和有效管護的長效機制,做到人員、經費、職責、制度“四落實”,保障和促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最大限度發揮運轉效能。
(三)主要目標
優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加快完善污水收集管網,著力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重點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達到一級B以上穩定達標排放,如泰運河、通呂運河、通啟運河(以下簡稱“三河”)流域建制鎮污水處理廠2019年底前完成一級A提標改造;按照“十個必接”原則逐步建設建制鎮污水收集管網,到2020年底前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負荷率達75%以上;進一步規范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推進污泥綜合利用和永久性處理設置設施建設,2020年底前,各縣(市、區)實現永久性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全覆蓋,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穩步推進再生水利用產業化發展,不斷完善市政雜用水、生活雜用水等再生水利用系統,積極建設再生水輸送管網,擴大再生水利用范圍,提高再生利用水平,到2020年,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
二、工作任務
(一)加強規劃建設。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應當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落實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實施建設、統一組織運營、統一進行監管“四統一”的建制鎮污水處理工作模式。將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納入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同步配套建設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優化城鎮污水處理廠規劃布局,鼓勵有條件的鄉鎮區域集中治污、幾個鄉鎮共建共享污水處理廠,鼓勵將鄉鎮污水納入城市污水處理管網。
(二)加強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嚴格按照“十個必接”要求,將機關、學校、醫院、集中居住小區、非化工工業集中區、農貿市場、垃圾中轉站、賓館、飯店和浴室等十個重點區域排放的污水接入到污水處理主管網。老城區要進一步推進管網入戶到位,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新城區的污水管網、雨水管網必須與其他基礎設施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步投運,確保污水收集到位。加強鄉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擴大已建處理設施納管范圍,提高鎮區管網接入率。優化污水處理資源配置,穩步增加污水處理設施。老城區要合理擴建現有污水處理設施規模,確保滿足污水處理需求;新城區及建制鎮以集中處理為原則,科學布局污水處理設施,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在實現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優化城鎮污水處理廠布局,滿足城鎮建成區污水實現基本全收集、全處理的需要。2018年底前,全市縣級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全面完成一級A提標改造。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增加人工濕地處理系統,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效果。
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當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技術標準;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證書的單位承擔;建設工程招標投標范圍內的排水設施建設項目,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實行公開招投標。
(三)加強排水管理和設施運行維護。進一步貫徹落實《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41號)和《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管理辦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令第21號)規定,全面推行排水許可制度,嚴格按照許可條件,加快核發排水許可證,有效糾正和預防排水戶混接雨水污水管網、超標亂排造成的設施淤堵、損壞,堅持源頭治理,嚴格控制重金屬、復雜化工有機物等有毒有害物質進入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保障污水處理設施的安全運行、污水處理的達標排放和污水、污泥資源再生利用。切實加大排水違法行為查處力度,持續規范排水行為,逐步使排水與污水處理進入法制化的軌道。
市、縣(市、區)建設部門要通過招標等方式選擇有資質有實力的運營企業,對城鎮污水處理廠和管網系統實施統一運營維護管理。運營單位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資金、設備、技術人員、業績、制度等相應條件,主管部門應制定具體的運行維護標準要求及考核細則,建立、健全服務質量指標體系,不斷提高運行管理水平。排水設施運維單位應按照設施養護規范要求,做好設施的日常維護工作,建立并完善污水管網的巡查制度和應急處理預案,定期對污水管網收集系統及其構筑物進行全面巡視檢查,對管網中出現漏、壞、堵、溢等異?,F象,及時處理和修復,確保設施安全運行。
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單位應按照《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其安全技術規程》(CJJ60-2011)和《城鎮污水處理工作考核暫行辦法》(建城〔2017〕143號)要求,編制污水處理設施日常維護管理手冊,建立完善運行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配備必要的專業人員和監控設備,認真履行職責,保證出水水質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
(四)加強污水處理信息系統建設。構建覆蓋全市的污水處理基礎信息體系、考核評估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2019年底前,各縣(市、區)完成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信息平臺的建設,并統一融合到市級平臺,做到全市所有污水處理廠運行狀況、管理內容、出水流量和出水指標等監管內容實時監控、實時管理。力爭實現市、縣(市、區)、鎮三級及環保、水利、建設等相關部門數據共建共享,加強對設施運行維護情況的在線跟蹤管理。污水處理廠進出水加裝流量計和COD、氨氮、總磷等在線監測設備,方便數據采集;BOD5項目可委托第三方檢測,檢測結果定期公布;安裝遠程視頻監控系統,便于實時了解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探索建立按效果付費的運行維護績效考評機制,根據考評結果向運行單位支付運行費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是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把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管理作為關系全局、關系民生的大事來抓,認真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探索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新思路,努力建立健全城鎮污水處理長效管理機制,確立工作目標、排出任務及項目清單、明確時間進度,有序開展工作??h(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要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簽訂目標責任書,建立跟蹤督查和目標管理考核制度,考核結果將作為污染減排考核和評選生態縣(市、區)、文明城鎮、園林城鎮、衛生城鎮、環境優美鄉鎮的重要內容。對考核排名靠前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進行通報,對工作不力的進行批評。
(二)強化統籌協調,實行部門聯動。各地、各部門要把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與“河長制”、“263”專項行動、黑臭水體專項整治、“三河三行業”專項整治結合起來,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取得整體效應,形成推進合力。市、縣(市、區)建設部門負責各自轄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的行業指導,負責對直屬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組織協調、技術指導以及日常運行管理。行政審批部門要加快項目審核工作,對部分改、擴建項目,以及建設內容單一、技術方案簡單、總投資500萬元以下的項目,可以簡化審批程序和審批內容。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專項資金,加大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引導和支持,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補助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國土部門要優先保障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用地。環保部門要對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出水按要求開展監督性監測。水利部門要嚴格依法辦理排入河設置審批手續。其他有關部門也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合力。
(三)引導各方參與,強化業務指導。各地要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原則,在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的同時,進一步開放設施建設與運營市場,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實施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建立健全建制鎮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合理確定和調整建制鎮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相關專項資金,重點對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給予支持,安排專項經費對污水污泥處置設施、鄉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以及村莊污水治理等工作給予獎補。市、縣(市、區)建設部門要加大培訓力度,每年組織1~2期相關技術人員培訓,組織1期技術比武,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運維和監管隊伍。定期進行現場檢查和指導,及時糾正存在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提升污水處理運行管理水平,為建設“強富美高”新南通奠立堅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