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里啟動‘美麗村莊片區項目’,所涉200余戶無不爭相報名。”25日,走進以“養蟹村”出名的啟東市南陽鎮啟興村,村黨總支書記張飛一見面就告知好消息,“溝河養蟹,農戶增收、溝頭清爽,大家歡喜。”
“河蟹雖小,但對于改善村莊環境面貌,鼓起鄉親口袋可謂貢獻巨大。”啟興村提供數據,全村350多條溝河以“人放天養”模式生態養殖河蟹,今年入夏以來銷量已超7萬斤,總收入逾120萬元,500余農戶因此增收致富。
時間追溯到二十多年前,老支書董國飛見村里大小泯溝近乎荒廢,思考如何開發。很快,他發現村北李家試養的扣蟹銷路好、前景廣、效益高,茅塞頓開,便著手全村推廣。
針對溝河聯戶承包“誰都管又誰都不管”的現狀,村里將全村190多條泯溝,從多戶聯包變為獨立承包,或隔網(壩)分戶養殖,一下子激發起群眾養蟹熱情。
農戶第一年放養的蟹苗次年起捕,遺留小蟹長成大蟹,加上溝塘蟹魚混養,家魚、雜魚、散蝦、螺蚌等又是一筆不菲的收入。20年前,村民們每畝水面收入就有2000多元。
2010年,原益民村并入啟興村,養蟹推廣水面再增近1倍。張飛介紹,受制于水面小難長成“老毛蟹”,村民們普遍采用河蟹“六月黃”產銷模式,雖單體較小,卻填補市場空白。時下,正是“六月黃”河蟹上市時節,1兩半規格的售價為每斤20元,畝產收入超4000元。
小河蟹,大胃口,但它吃的不是養殖戶購買的飼料,而是以野茭白、水花生為主的水生植物。“兩樣植物雖為水環境公害,卻是河蟹最喜愛餌料。”董國飛說,“溝河中多了扣蟹,野茭白、水花生被吃了個精光。清了水面、優了品質、省了成本,一舉三得。”記者采訪過程中,就見多個村民用電動三輪車從村外拉來水花生,皆因自家溝中水生植物消除后,給“蟹寶寶”加餐。
養殖河蟹,鼓起農戶口袋,潔凈農宅衛生、美化村莊環境,還潛移默化營造起清新文明好風尚。村黨總支因勢利導,通過典型引路、結對幫扶、生態養殖等方式,促成全村河蟹穩健發展,并引領全體村民同學習、互幫助、共守法,穩步推進村莊小水利、高標準農田等各項事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