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014207264/2021-10783 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氣象、水文、測繪、地震    通知
        發布機構: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文號: 通政辦發〔2006〕170號
        成文日期: 2006-12-31 發布日期: 2007-01-03 有效性: 有效
        名稱: 南通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南通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來源: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發布時間:2007-01-03 累計次數: 字體:[ ]

        前 言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成果指出:“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前瞻性作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氣象工作,努力實現中國氣象事業的跨越式發展。”這一戰略思想的核心是:樹立“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發展新理念。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思想是我們制定“南通氣象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和重要依據。“十一五”期間,在南通市委、市政府和江蘇省氣象局的正確領導下,建設具有“國內一流、世界先進”水平的南通氣象事業體系,為我市實現“兩個率先”,建設“生態南通”、“和諧南通”、“綠色南通”、“平安南通”做出貢獻。


         

        第一章  南通市氣象事業發展基礎

        “十五”期間,在中國氣象局、江蘇省氣象局和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全市氣象部門堅持深化改革,加速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突飛猛進,《南通市氣象事業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基本實現。到目前為止,全市已基本建成南通市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系統,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和服務能力大大提高,為“十一五”期間我市進一步提高預報準確率,推進精細化預報和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節 “十五”建設成就

        一、“十五”期間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

        至2005年12月底,“十五”期間全市氣象系統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3481.7萬元,是十五之前全市固定資產總和的5倍。其中:中國氣象局投資1556.9萬元,地方投資1428.2萬元,自籌投資496.6萬元。完成投資中,用于氣象業務和現代化建設2469.7萬元,基礎設施建設862萬元,其他150萬元。到目前為至,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的以31個地面自動觀測網、新一代天氣雷達、衛星遙感為組成的氣象綜合探測系統;建立了技術比較先進、性能可靠的以9210衛星通訊、1條省-市2M寬帶專線、7條市-縣及市臺至雷達站2M寬帶專線和GPRS無線傳輸為組成的綜合通訊網絡;建成了以計算機局域網和省-市-縣視頻會商系統為依托,以數值預報產品及其釋用為基礎,以Micaps信息處理系統和現代天氣預報智能業務系統為平臺的市、縣二級上下指導的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報系統;構建了以廣播、報紙、電視、網站、“96121”電話咨詢、電子顯示屏、警報器為主要渠道的公共氣象信息服務平臺。

        二、“十五”期間的氣象業務服務工作

        “十五”期間,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氣象工作的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氣象事業發展的自身要求以及在氣象現代化建設所提供的基礎上,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氣象工作的領域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張,為南通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是預報水平不斷提高。利用氣象衛星、新一代天氣雷達、地面自動監測網、計算機技術等先進裝備和技術,綜合各種信息,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預報內容趨于精細化,預報時效逐步向短期氣候預測和短時臨近預報兩頭延伸,預報落區趨于無縫隙,氣象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越來越顯著。二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從主要為公眾服務和農業服務,向交通航運、海洋捕撈、灘涂養殖、港口倉儲、重點工程、重要活動、重大節日等行業和方面延伸,并且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三是服務內容日趨專業化。由過去單純的天氣預報、氣候資料服務,擴展到氣候分析應用、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衛星遙感監測分析、糧食產量預測、商業氣象服務、城市環境氣象服務等綜合服務,為各行各業提供針對性強的專業、專項服務。開發了用電指數、人體舒適度指數、紫外線指數、觀日指數等一系列新的預報項目。四是服務手段日益先進。氣象信息發布渠道在“九五”期間的廣播、報紙、電視、氣象警報器的基礎上,新增加了電視氣象節目、網站、“96121”電話自動答詢及手機、小靈通短信、電子顯示屏等;氣象信息的發布由過去的定時發布為主,轉變為不定時發布為主;基本保證了社會公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獲得準確、及時的氣象信息。尤其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江蘇省氣象管理辦法》、《人工影響天氣條例》、《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等一批法律、法規的出臺,氣象正逐漸由傳統意義上的部門氣象向行業氣象轉變,氣象工作依法履行氣象信息發布管理、防雷減災管理、人工影響天氣管理及航空安全管理的政府管理職能日益凸現。

        三、“十五”期間氣象人才、氣象文化及“兩個文明”建設

        “十五”期間,我市氣象部門重視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啟動并組織實施了人才強氣象戰略,制定了若干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的政策和意見,切實加強了三支隊伍的建設。到2005年底,全市氣象系統在職人員143人。其中大學以上人員55人、大專學歷30人、中專學歷51人、中專以下學歷7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15人、中級88人、初級34人;有1人被列為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8人被列為江蘇省氣象局和南通市政府科技帶頭人培養對象。

        “十五”期間,我市氣象部門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文明行業創建實現“滿堂紅”,2003年全市氣象系統被授予江蘇省文明行業稱號。2003年南通市氣象局被授予“人民滿意單位”稱號。全市氣象系統還建成一批“青年文明號”、“巾幗文明示范崗”爭創崗和“南通市誠信窗口”。

        “十五”期間,南通市氣象系統注意挖掘、弘揚南通獨特氣象歷史和氣象文化,2002年建成軍山氣象展覽館。

        “十五”期間,還加大基層臺站建設力度,部分基層臺站環境面貌得到徹底改善,做到了建筑特色化、環境園林化。“十五”期間基層臺站計算機等辦公自動化設備成倍增長,絕大部分基層臺站都添置了交通工具。

        第二節 存在問題

        與國際和國內先進水平比較,我市氣象事業在現代化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管理體制、人才素質和資金投入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尚不能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氣象工作的需求,與實現氣象事業跨越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氣象現代化水平尚難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

        我市現有氣候觀測系統不夠完善。計算機資源、信息與網絡資源仍不足,特別是用于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和氣候預測模式運行的高性能計算機還未建設;天氣預報時效不夠長,預報也不夠精細,暴雨特別是特大暴雨的定時定點定量預報能力較低,冰雹、龍卷風、強雷暴等強對流天氣、大霧預報遠不能滿足社會和公眾的需求。海洋氣象服務能力不強,不能滿足我市海洋經濟發展的需求。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及其影響評估方面的能力不能滿足社會和公眾的需求。氣象服務的現代化水平尚需進一步提高,氣象服務的總體水平、能力及服務內容還不能滿足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公共氣象災害預警響應體系建設急需加強,重大災害的氣象預警響應體系建設尚不完善。氣象資源開發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還很薄弱。總體上我市的氣象業務還停留在常規工作的軌道上,與科技型的氣象事業性質有相當大的距離。

        二、高層次科技人才嚴重不足

        我市氣象隊伍的人才分布不合理,缺乏高層次科技人才。全市氣象科技人員本科以下占61.5%。缺乏掌握現代化技術的高級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研究型的業務隊伍還未形成,這些都成為影響我市氣象事業發展的瓶頸。

        三、氣象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亟待加強

        我市氣象科技的現狀和自主創新能力與南通經濟社會發展很不相稱,與“四個一流”的要求有較大距離。高新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特別是一些關鍵設備和技術的研發不夠,技術保障水平薄弱。

        四、氣象事業的投入與需求不相匹配

        我市氣象事業經費嚴重不足,制約了氣象事業的持續發展。

        第三節 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明確提出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爭做江北兩個率先排頭兵”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對南通氣象事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加快推進職能轉變,在繼續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公共服務和管理職能,更加注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南通氣象部門要不斷完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立相應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提高如海難、重大化學品泄漏重大突發性事件的氣象服務水平和能力。

        三、我市天氣、氣候災害頻繁,對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威脅增大以及能源短缺等對氣象部門加強天氣氣候問題的研究,提高氣象預警預測能力,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隨著南通經濟社會發展,隨著“沿江開發、江海聯動”戰略實施,全市如洋口港開發、過江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增多,需要有力的氣象保障和優質的氣象服務。急需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尤其是重大突發性轉折性天氣災害的預報準確率,為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損失提供科學有效的氣象服務產品。

        五、氣象事業各類合作的廣泛開展推動了學科之間深層次的交叉融合,推動了氣象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氣象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發展迅猛,需要氣象科學綜合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向著多學科交叉融合方向發展。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南通是一個氣象資源豐富同時又是天氣和氣候災害較頻繁的地區。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問題既是科學問題,也是環境問題,而且與政治、經濟、國防及人民生活等密切相關,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事關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切身利益,同時也事關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及重大決策的實施。南通氣象事業“十一五”規劃的目標就是:在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的指導下,通過“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加快南通氣象現代化建設步伐,減輕氣象災害影響,應對氣候變化,合理開發利用氣象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我市“兩個率先”的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成果為依據,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同時依據南通“兩個率先”、“生態南通”、“和諧南通”、“綠色南通”、“平安南通”的發展目標,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南通氣象事業體系,到2010年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為南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一流的氣象保障服務。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明確目標、需求導向的原則。以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防災減災、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以及糧食、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安全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氣象事業發展導向。要認識需求,了解需求,主動介入,優質服務。要以敏銳的眼光、科學的態度構建服務與需求的橋梁,努力做到服務全方位、無縫隙、零距離。

        二、科技推動、開拓創新的原則。必須實施開拓創新和“科技興氣象”的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以高新科學技術和國際國內氣象最新成就來推動我市氣象現代化建設,科學有效地應用于氣象業務工作中,并統一在中國氣象局規范的標準要求上。

        三、廣泛合作、發揮優勢的原則。打破部門封鎖,充分發揮我市氣象科技人才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合作,充分發揮改革開放帶來的效益。

        四、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處理好“近期和長遠、需要與可能”等矛盾,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協調發展。

        五、注重內涵、講求效益的原則每個建設項目都要有明確的內涵和具體的任務,分步實施,逐步到位,盡可能縮短建設周期,邊建設邊應用邊服務,求真務實,注重質量,把效益的發揮放在各項目建設的首位。

        六、“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原則在大力加大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推進氣象法制建設,傳承和發展具有南通獨特特色氣象文化,努力構建和諧氣象。


         

        第三章 發展目標

        第一節 總體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氣象科技進步為支撐,通過“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促進南通氣象事業又快又好地發展。到2010年,形成適應南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氣象事業新格局,實現“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一體化氣象綜合觀測體系、天氣氣候公共預報預警體系、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和氣象應急服務體系,同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富民強市和“兩個率先”的奮斗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節 主要目標

        一、基本建成具有較高現代化水平的一體化氣象綜合觀測系統。以災害性天氣監測為重點,加強遙測遙感監測系統建設,完善和升級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網、探空系統、大氣成分監測等地基系統,優化監測預警站網布局,增強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能力。布設GPS定位探測系統,為定量測量降水提供信息。成立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技術保障分中心。建設生態監測網,在城市、海洋、沿江濕地等地區建立生態氣象觀測站,開展生態環境氣象監測、評估、服務工作。建設全市雷電監測系統和水陸空交通氣象監測系統。從而構建覆蓋全市陸域、水域的固定及移動的自動綜合探測體系,站點達到10km×10km密度,獲取天氣監測、預報及研究所需要的氣象要素和氣候觀測、預測和評估所需要的有關氣候系統的要素。

        二、基本建成以重大氣象災害為重點的預報預警系統。開展包括天氣、氣候、水文氣象、海洋氣象、環境氣象等的模式研究,發展災害性天氣預報、臨近預報技術,提高各類產品的預報準確率。短時預報時效達到分鐘級,預報落區達到千米級,預報準確率提高3%;短期預報準確率提高5%;中期預報實現逐日滾動預報,預報準確率提高8%;短期氣候預測時效達到年際水平,準確率提高10%。臺風、暴雨等重大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質量提高5%~10%,局地強對流天氣預警發布時間在0.5小時以上,氣象服務的綜合能力顯著提高,氣象災害對GDP的影響率在現有水平上降低20%左右。建立和完善我市主要糧食農業氣象產量預報業務,產量預報精度達到95%。

        三、基本建成適應南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公共氣象服務應急響應系統。開發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應急體系,對氣象災害分類制定災害應急預案、應急執行系統、應急保障系統和應急監督系統。強化決策服務系統,大力發展公眾服務系統,優化和完善專業服務系統,建立災害和服務評估系統,實現服務手段現代化,服務產品加工專業化,服務隊伍專職化,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系列化、個性化的氣象服務,氣象預報、警報的公眾覆蓋率達90%。建立海洋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系統、交通氣象災害服務系統、水上搜救應急服務系統、城市氣象應急服務系統、雷電災害服務系統。

        四、基本形成氣候資源監測、評估體系按照資源氣象的理念,建設氣候資源監測系統,對氣候資源以及與氣候有關的環境要素進行監測,加強風能、太陽能等各種氣候資源的評估和開發利用研究,開展全市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評估區劃和開發規劃研究,并做好對氣候和環境影響的評估。以科學的發展觀對氣候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與保護,達到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建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服務系統、生態環境氣象服務系統和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作業系統。

        五、建成技術先進、性能可靠、國內先進的氣象綜合通訊網,與國家、省氣象主干網絡相銜接,實現信息共享。

        六、積極實施人才強氣象戰略實施人才強業戰略,加強人才培養投入力度,制訂氣象人才評價體系,形成涵蓋管理、業務、科技服務等各領域的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及培養對象,省、市級專門技術人才及培養對象的多層次、多結構的適應氣象事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

        七、不斷提高氣象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氣象資源與經濟社會有機結合、促進氣象科學和其他學科相互交融。

        八、基本建成臺站環境優美、職工生活小康、彰顯文化特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和諧南通氣象事業。


         

        第四章 發展重點

        為達到上述目標,“十一五”期間南通氣象事業發展主要建設以下六大工程:海洋氣象服務工程;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程;人工影響天氣工程;交通氣象服務工程;農業與生態氣象服務工程;氣候變化與氣象資源開發利用工程。

        第一節 海洋氣象服務工程

        一、建設目標和總體功能

        (一)建設目標

        加強海洋服務中的臺風預報、海洋預報、氣象導航和近海服務的精細化研究。建立智能化海洋氣象救援保障服務系統,海洋氣象災害預警、海洋資源利用氣象保障以及海損、海難救援的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大大提高。

        (二)總體功能

        完善海洋氣象綜合監測系統,建立各種海洋環境要素的客觀預報方法、海洋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海洋氣象導航體系,提高對各種海洋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能力,提高對海洋資源利用和海損、海難救援的氣象服務保障能力。開展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氣象服務。建立智能化海洋氣象救援保障服務系統,海洋災害預警、海洋資源利用氣象保障以及海損、海難救援的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大大提高。海洋氣象業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二、建設內容和規模

        (一)完善南通市海洋氣象臺建設

        建立我市海洋氣象監測、科研和預報服務的專門機構。組織全市的海洋氣象預報技術的科研與攻關,每天3次(早、中、晚)制作海上天氣預報;制作災害性天氣預報和特殊需求的天氣預報,尤其加強海難救援的氣象預報服務。

        (二)建立海洋氣象觀測系統

        對我市海洋環境、氣象要素進行全方位、全天候、全自動的立體觀測,獲取實時、連續、準確的觀測數據,為氣象預報和短期氣候預測業務提供所需資料;監測氣候變化,提高開展海洋氣象服務的能力。具體為:沿海地區氣象監測、預警系統提供海岸與近海海洋氣象觀測數據,提供海-陸-氣相互作用觀測數據,并對海洋災害性天氣進行監測、預警服務;遠洋和海上觀測提供大洋海域和深海的海洋和海面氣象觀測數據;開展海岸生態、環境的氣象、氣候因子監測,為海洋環境污染等提供及時有效的氣象支持;為數值模式提供海洋氣象監測數據,校正遙感數據,提高遙感資料質量。

        ①建立3個海洋浮標站,對海水溫度、風、海浪、潮汐、氣溫等進行實時動態監測。②建立1個風能梯度觀測站,對沿海的風進行實時動態監測。③布設沿海加密自動氣象站10個。④布設3個能見度觀測站,對近海的能見度進行監測。⑤建設5個海洋生態氣象監測站,觀測海水溫度、海浪、潮汐、鹽度、水質、不定期調研水產養殖、特種種植情況、近海生物生長狀況等。

        (三)建設南通市海洋氣象預警服務系統

        加強海洋災害性的天氣的數值預報模式研究,提高海洋氣象預報服務的能力,建立智能化海洋氣象保障服務系統,提高海洋資源利用以及海損、海難救援的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四)建設海洋氣象信息傳輸發布系統

        建設專門的現代化海洋氣象信息發布平臺,通過建設1個大功率發射電臺和20個沿海電子顯示屏等方式,增加海洋氣象信息的發布手段,確保在海上從事海洋生產的人員、船只隨時能聽到氣象信息。

        第二節 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程

        一、建設目標和總體功能

        我市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程按照其功能可劃分為公共災害氣象應急響應系統、氣象信息網絡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氣象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目標是建立和完善以公共災害氣象應急響應、氣象信息傳輸和氣象信息分析、加工處理為主體的氣象防災減災預警系統,全面提高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對氣象災害的精細、準確和及時預報。

        二、建設內容和規模

        (一)氣象綜合觀測系統

        建立和完善立體綜合觀測系統。①建設新一代天氣雷達網(多基接收站),進一步開發新一代天氣雷達分析應用產品;②建設地基GPS探測網(4個站);③新建對流層風廓線儀、云地閃電定位儀、云間閃電定位各1臺,加強對水汽、風、雷電等氣象要素的觀測;④加密自動氣象站觀測網建設,新建自動氣象站(中尺度站、雨量站等)56個,使全市站網的密度從目前的18km達到10km。實現對重大氣象災害發生的前兆、過程、落區、危害程度的全程、定量監測。

        (二)氣象信息網絡系統

        建設功能齊全、技術先進、布局合理、性能優越、安全可靠、高度自動化的氣象通信網絡系統,進一步完善南通市防災減災信息網絡系統。建設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完成計算機局域網從共享式以太網向千兆位、萬兆位以太網的過渡,全面提升氣象通信網絡系統能力與功能,達到同期國內通信網絡系統先進水平。

        (三)氣象預報預測系統

        建設和完善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系統、中尺度數值預報和釋用系統,提高對中尺度天氣系統分析預報的能力。建設城市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提高城市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拓展氣象服務領域,建設專業氣象預報系統、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系統、環境氣象預報系統、閃電定位監測服務系統。開展精細化的預報業務,建立短期、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基本達到定時、定點、定量的要求。建立災情評價系統,對氣象災害進行科學評估。建立公共氣象預警和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系統,針對各種公共災害和重大突發性事件,如化學污染、能源危機、江上、海上、陸上和空中等各種交通事故、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等,開展應急氣象服務,為南通防災減災和救災發揮決策參謀作用。

        (四)氣象信息服務系統

        建設現代化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生動、豐富、科學、可視化和精細化的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借助電視、電話、報紙、網絡、手機等媒介,及時、主動、準確地將服務產品傳遞到政府決策部門和社會公眾中,為政府科學決策和公眾防災減災、提高生活質量提供及時、可靠、有針對性的依據。實現連續滾動、靈活迅速、個性化、數字化、多媒體化服務。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將日益豐富、精細,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在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節 人工影響天氣工程

        一、建設目標和總體功能

        (一)建設目標

        建設“南通市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建立以新一代天氣雷達為核心的綜合探測系統、決策指揮系統、通信網絡系統、催化作業系統和效果評估系統,形成合理的業務流程,不斷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效率。

        (二)總體功能

        “南通市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是一個高科技的系統工程,以氣象現代化建設為基礎,涉及到探測監控、通信傳輸、分析預報、決策指揮、作業實施、效果檢驗、技術保障以及作業現場的流動工作站等環節,具有精干高效的作業實施組織,組成一個完整的業務技術系統。通過本工程的建設,使這樣的業務技術系統趕上和達到國內外的先進水平,使我市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更科學化、實效化,并不斷持續發展下去,不斷提高我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總體效益。

        二、建設內容和規模

        (一)建設南通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

        建設具有完備的現代化軟硬件設備條件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指揮中心。完善以市級作業指揮為主,縣級實施地基作業為主的集“業務、管理、科研”一體化的市-縣業務體制。加強我市人工影響天氣科學作業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建設南通市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

        重點是建立以新一代天氣雷達為主要支撐的綜合探測系統、決策指揮系統、催化作業系統和效果評估系統。

        通過氣象通信傳輸網絡與全省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移動探測系統、氣象信息資料收集系統和分析預報系統,分析處理各種氣象信息,結合人工增雨和防雹作業條件分析識別系統、冰雹云和積層混合云數值模式模擬分析系統,作出有利于人影作業的預報。根據臨近預報,結合作業對象、作業時間、作業量、作業方式等制定作業決策意見,指揮小分隊實施作業。同時布置作業區和作業對比區的大氣探測系統跟蹤連續觀測,獲得作業期間和作業前后的四維中尺度氣象資料,作出科學的效果檢驗。通過技術保障分系統,包括嚴密的人影作業組織系統和人影工作規章制度,保證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能正常維持和健康發展。

        (三)建設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移動探測系統

        在全市綜合大氣探測系統建設的基礎上,建設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移動探測系統(即移動氣象臺,該系統也可應用于應急氣象服務和重大工程建設的現場服務),主要應用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進行外場連續跟蹤觀測,具有靈活機動的特點,彌補固定探測系統在時空密度上的不足。配備車載近地層風垂直廓儀1臺、車載GPS及溫濕儀1臺、車載激光雷達1臺、車載地面激光雨滴譜儀1臺、車載工作站1個、車載自動氣象站各1套(部),并配備專用車1輛。

        (四)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設備

        購置7套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火箭發射設備和7輛專用車,用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第四節 交通氣象服務工程

        一、建設目標和總體功能

        (一)建設目標

        針對近30年及未來50-100年的氣候特點和氣候變化,進行機場、公路、鐵路、長江航運、海運等交通氣候區劃。加強重點地區重點路段、長江南通段的氣象觀測,特別要觀測結冰、能見度、風向和風速、強降水等,建立公路、鐵路、江河航運、遠洋海運氣象監測網系統,開展交通氣象預測和災害預警服務。加強氣象災害對交通影響程度的分析研究,建立不同的氣象預警服務指標和措施。加強交通道路局地氣象的數值模擬研究與應用服務,組織開展氣象對交通影響的評估方法、評估指標研究,加強交通氣象保障的局企合作及技術交流,引進先進的道路和航運線路氣候信息系統,合作開發、研制地方特色的道路和航運線路氣候信息服務系統。建立公路、鐵路建設和遠洋新航線的氣候論證制度。加強長江黃金水道霧、大風等危險天氣的監測預警業務,為水上交通提供氣象保障。

        (二)總體功能

        建立規范的交通氣象監測網,對重點地區重點路段和黃金水道進行氣象條件和路面、軌道、水面相關要素的監測;以基本天氣預報業務為依托,建立交通氣象信息系統,開展交通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對南通交通安全的保障和交通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將起巨大的保證作用。

        二、建設內容和規模

        (一)建設交通氣候區劃評價系統

        進行南通機場、公路、鐵路、長江航運、遠洋海運交通的氣候區劃以及建設后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氣候評價,指導南通交通事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二)建設交通氣象監測系統

        加強高速公路的重點路段、長江南通段的氣象觀測,特別要觀測結冰、能見度、風向和風速、強降水等,建立公路、鐵路、長江南通段、遠洋海運氣象監測網系統,開展交通氣象監測和災害警報服務。其中主要建設衛星遙感接收系統、風廓線儀、中尺度自動氣象站5個、雨量站15個、高速公路能見度探測站5個、閃電定位儀、激光測云霧雷達等,做到遙感、遙測、連續、自動化。并建設寬帶網絡系統連結各探測點,做到高速數字化。

        (三)建立交通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系統

        對監測系統觀測到的信息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加強交通道路局地氣象的數值模擬研究與應用服務,模擬不同地形、下墊面的作用和局地區域小氣候的影響,研究局地影響交通的中小尺度氣象災害發生發展的機制,加強氣象災害對交通影響程度的分析研究,建立氣象預警服務指標,得出客觀的預警報,提出防御措施。在交通要道設立氣象服務電視屏,在港口、碼頭等設立信號球裝置,開展連續的氣象服務,發布不同等級預警報。

        (四)建設氣象對交通影響的評估系統

        以氣象資料和氣象災害的影響程度參與科學制定交通工程實施標準。加強交通氣象保障的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引進先進的道路和航運線路氣候信息系統,合作開發、研制中國特色的道路和航運線路氣候信息服務系統。建立公路、鐵路建設和遠洋新航線的氣候論證制度,提高交通安全系數,延長道路使用壽命。

        第五節 農業與生態氣象服務工程

        一、建設目標和總體功能

        (一)建設目標

        完善全市農業與生態氣象監測網,大力采用遙測自動化技術,實現農業與生態氣象的遙測自動化。加強農業氣象地面觀測與衛星遙感的有機結合,發揮衛星遙感資料在農業與生態氣象監測、評價、預警的作用。加強農業氣象預報和定量評價技術研究與服務,提高特色農業、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的氣象科研與信息服務業務水平。

        (二)總體功能

        以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氣象保障服務為重點,積極拓展農業生態系統監測和信息服務領域,為我市農業防災減災,農業高產、高效和優質提供氣象保障服務,為農業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提供科學支持。初步建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業務和特色農產品氣象保障業務。

        二、建設內容和規模

        (一)建設全市生態氣象監測體系

        根據目前農業氣象業務的現狀,結合未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需求,建成以典型農業與生態氣象站為技術支撐,農業與生態氣象站為主要組成單元、輔助農業與生態氣象站為補充的農業與生態氣象地面監測站網,連續業務化開展有關生態環境地面信息監測。計劃在全市布設4個農業生態氣象監測站、1個濕地生態氣象監測站、1個城市生態氣象監測站。

        (二)建立重大農業和病蟲害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系統

        逐步完善農業與生態氣象災害預測預警業務系統。建立作物發育期預報及主要農作物產量動態預測預報業務系統,提高長預報時效的農業產量預報及與食物進出口有關的國家的作物產量預報水平。

        (三)建設農業與生態氣象決策服務系統

        深入研究氣象對農業和生態的影響機理,提高農業和生態氣象服務能力。開展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業務和特色農產品氣象保障服務。開展氣象對我市生態系統的影響評價研究。為各級政府提供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為農業生產、農民致富提供優質服務。

        第六節 氣候變化與資源開發利用工程

        一、建設目標和總體功能

        (一)建設目標

        完善氣候變化、氣候生態觀測系統,提高對氣候變化的事實和規律的認識;提高對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水平;利用研制和發展的氣候系統模式對我市短期氣候進行預測;利用研制和發展的氣候影響評估模式系統進行我市氣候對社會各行業影響的綜合評估和預評估;建立我市的氣候資源監測網并開展監測;對我市的氣候資源及其變化作出預測、評估;開發和推廣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應用技術;為國民經濟布局、大型工程項目、區域開發、制定環境保護政策、生態建設等重大決策提供科學論證。

        (二)總體功能

        氣候系統信息包括氣候變化事實和規律信息、氣候系統監測預測信息、氣候系統影響評價信息等的收集、整理和分發功能;建立基于“3S”技術和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對南通市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引發的生態環境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和預警功能;綜合各種社會經濟信息進行氣候及其災害影響評估、應對戰略分析功能;氣候資源及其變化的監測、評估、預測功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服務功能。

        二、建設內容和規模

        (一)氣候變化監測系統

        建立氣候變化數據庫,包含兩大類,一是傳統的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地面資料、一般探空資料、各層次大氣環流資料;二是其他各類資料:氣象災害災情資料、大氣成分資料、海洋資料、衛星遙感資料、土地利用變化、人口、社會和經濟發展資料等。充分利用以上資料,建立包括干旱、洪澇、高溫、連陰雨等各種時間尺度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技術體系,豐富監測內容,向生態環境方面拓展。

        (二)氣候災害預測評估系統

        采用基于動力學模式集合預報結果的概率預測方法,開展月、季、年、年際氣候的概率預測。開展年景、水資源、生態的氣候趨勢預測,密切關注氣候變化,加強氣候變化規律和數值模擬方面的研究,加強氣候變化預測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報方法的研究。開展氣候災害風險評估,建設氣候影響評估系統,開發先進的氣候影響評價模式,分析研究南通城市化、工業化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等人為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對策,拓展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根據南通氣候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重點工程建設的需求,開展針對性、有特色的氣候評價服務。

        (三)氣候決策服務系統

        加強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對策措施的研究,以減少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許多不確定性,為全社會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四)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系統

        組建我市的氣候資源監測網,增加輻射和近地層氣象要素梯度觀測密度,建成1個風能梯度站、1個輻射監測站、1個大氣成份監測站、開發1套氣候資源變化預測模型,完成氣候資源詳細區劃和評價,建立全市氣候資源數據庫,全面分析評估我市氣候資源狀況,建立氣候資源變化預測模型,開展未來氣候變化對可開發氣候資源量的影響評估,建立氣候資源監測和評估的標準化、資質認證等管理體系,為這些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特別是農業氣候資源、太陽能資源、沿海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第七節 投資估算

        《南通氣象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總投資需要7980萬元(具體見附表)。為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按照建設內容和服務需要,擬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投入建設。建設進度根據氣象服務工作需要,分輕重緩急進行。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全面推進氣象依法行政

        加快氣象政策制度體系建設,加快制定一系列地方性氣象政策措施,依法建立南通市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應急機制。加強氣象行業標準化建設。完善氣象行政執法體系,提高氣象干部運用法律法規處理工作事務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大力實施人才戰略

        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建立健全“流動、開放、競爭、協作”的人才戰略運行機制。進一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和創新,建立優秀人才獎勵制度,形成有利于各類氣象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發揮才干的良好機制和環境。

        三、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跟蹤世界科學前沿,切實加強原始性科學創新,加強戰略性技術創新,實現氣象科技理論水平和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加強高新技術研究,提高氣象應用水平。要把氣象科學及相關領域科技含量高的前沿技術和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到重大業務技術領域,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適應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求的市級氣象科研管理運行機制。

        四、進一步加強基層氣象臺站建設

        按照“一流臺站”的基本要求,擬定進一步加強基層氣象臺站建設的規劃,從基本業務、技術裝備、科技創新、服務領域、依法行政、隊伍素質、臺站面貌(包括房舍設施)等方面對市、縣兩級提出不同的建設要求,使臺站面貌充分體現氣象部門“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定位。

        五、加強氣象文化建設

        充分依靠氣象科技推動氣象文化的發展,利用軍山氣象展覽館等科普基地,廣泛開展氣象科普活動,采取有效措施使氣象科學技術走近民眾、走向社會,提高全民合理利用氣象資源、防災減災意識和氣象科技素質。培育和弘揚“南通氣象人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刻苦鉆研、勇攀高峰、敢爭一流。保持“江蘇省文明行業”稱號,爭創全國氣象系統的文明單位。

        六、全面實施科學管理

        加強對氣象事業的統籌協調和科學管理,大力推進氣象信息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共享,促進氣象信息資源高效利用。加強行業氣象工作,統一全市氣象業務布局和總體設計。

        以氣象業務技術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協調各有關部門的氣象業務,逐步形成相互之間協調發展的機制,建立更加開放的氣象業務技術體系。

        七、大力提高技術保障能力

        組建市、縣氣象技術保障分中心或相應的組織,配備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力量和裝備,有充足的經費保證業務系統正常維持和健康發展。根據國內外業務系統建設的慣例和經驗,應有業務系統建設總經費的20%用于技術保障分系統的建設。

        八、加大氣象事業的公共投入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深入,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服務保障能力日漸凸現,對公共財政投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氣象事業是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為主的社會公益事業,需要加大對氣象事業的公共投入,確保氣象事業健康發展。


         

        南通市氣象事業“十一五”規劃總投資估算表

        序號

        建設項目

        投資估算(萬元)

        1

        海洋氣象服務工程

        南通市海洋氣象臺

        800

        海洋氣象觀測系統

        2325

        海洋氣象預警服務系統

        100

        海洋氣象信息傳輸發布系統

        200

        小計

        3425

        2

        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程

        氣象綜合觀測系統

        1420

        氣象信息網絡系統

        160

        氣象預報預測系統

        240

        氣象信息服務系統

        80

        小計

        1900

        3

        人工影響天氣工程

        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

        150

        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系統

        80

        人工影響天氣移動探測系統

        420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設備

        140

        小計

        790

        4

        交通氣象服務工程

        交通氣候區劃評價系統

        50

        交通氣象監測系統

        235

        交通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系統

        100

        氣象對交通影響的評估系統

        50

        小計

        435

        5

        農業與生態氣象服務工程

        生態氣象監測系統

        700

        重大農業和病蟲害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系統

        70

        農業與生態氣象決策服務系統

        50

        小計

        820

        6

        氣候變化與資源開發利用工程

        氣候變化監測系統

        150

        氣候災害預測評估系統

        50

        氣象決策服務系統

        60

        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系統

        350

        小計

        610

        7

        合計

        7980

        南通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pdf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国产| 无码中文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最近中文字幕2019高清免费| 无码的免费不卡毛片视频|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中文无韩国r级电影|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中文自拍日本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绿巨人|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人妻|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无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无码高清不卡|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中文毛片不卡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ⅴ网站|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 久久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岛| 日韩午夜福利无码专区a|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