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014207264/2021-10781 分類: 農業、林業、水利\農業、畜牧業、漁業    通知
        發布機構: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文號: 通政辦發〔2006〕168號
        成文日期: 2006-12-31 發布日期: 2007-01-03 有效性: 有效
        名稱: 南通市農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南通市農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來源: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發布時間:2007-01-03 累計次數: 字體:[ ]

        “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結構轉型、體制創新、經濟開放為主要特征的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市場化將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市農業既面臨許多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嚴峻挑戰。科學制定“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對于促進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全面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發展基礎和環境分析

        (一)發展基礎

        “十五”期間,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工作中心,積極應對入世挑戰,穩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培育壯大農業市場競爭主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著力建設具有南通特色的現代城郊型、外向型高效農業體系,農民收入增速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新的發展,為“十一五”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2005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2.69億元,實現農業增加值160.03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分別遞增4.8%和4.2%。糧食、油料、棉花產量保持基本穩定,蔬菜、蠶繭、禽蛋、水產品產量均有大幅度增長。利用“三資”開發農業,建立農產品出口商品基地100多萬畝,年出口創匯達1.2億美元。

        2.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十五”期間,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效益相對較高的油料、蔬菜、林果、花卉、蠶桑、小雜糧等經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比達48%,多種經營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75%以上,園藝業、畜牧業、水產業成為農業主導產業。全市畝均產出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作物面積180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生豬、畜禽飼養量不斷增長,畜牧業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27%。海洋捕撈趨于穩定,海水養殖快速增長,水產品加工取得新的突破,水產養殖產量在水產品總產量中的比重達42%。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1∶1,大大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按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農業區域布局不斷優化,農產品品質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十五”期間,全市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433個,獲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標志的產品分別為115個、11個。

        3.產業化經營步伐明顯加快。“十五”期間,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示范工程建設為載體,積極推進項目農業建設,培大培強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增強組織帶動農戶的能力。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300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453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46家,其中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4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4家,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直接帶動農戶160萬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58個,有農民經紀人和運銷大戶17萬人,農產品專業市場201個,我市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綜合試點單位。

        4.農業科技貢獻份額顯著提高。“十五”期間,各地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積極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不斷完善農技服務和推廣體系,努力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份額。全市農業適用技術普及率達到60 %,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左右。建成2個國家級、4個省級、34個市級(包括10個市級重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328萬畝,建成3個國家級、2個省級、8個市級和16個縣(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制定60多項省、市級農業標準和一大批農業生產技術規程。

        5.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明顯改善。“十五”期間,我市各級財政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超過20億元。農村水利建設取得長足發展,防洪排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完成江海堤防達標任務,海堤達到50年一遇加10級風浪爬高的防洪標準,里下河圩區改造初見成效。先后實施了3期國家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12個國家節水增效項目和11個省級節水灌溉示范項目。以塑料大棚、智能溫室栽培和畜禽漁工廠化養殖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塑料大棚面積由15萬畝上升到40萬畝。200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288萬千瓦,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機耕水平達到90%,機電排灌水平達到97%,三麥機播、機收率均達到95%,水稻機播水平達到27%,機收水平達到85%。

        (二)環境分析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方針,進一步理順城鄉關系、工農關系,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市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期間農業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將發生深刻變化,農產品的國內外市場更加開放,國家對農業的各項支農政策更加穩健有力,農業綜合配套體系更加健全、更具活力。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市場、資源、環境三大約束進一步趨緊,中國加入WTO后,對農業的承諾期限已到,農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我市農業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有利條件:(1)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標志著“十一五”期間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各級政府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強化對“三農”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必將使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日趨完善。(2)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加快發展,現代科技、現代生產要素、現代物質裝備和現代農民武裝農業,將為農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3)市場農業、科技農業、效益農業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農業的弱質狀況將逐步改變。(4)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傳統農業的改造和與市場接軌。產業興市場、市場帶動產業將為農業現代化開創一條有效途徑。(5)從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斷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將為農業穩產高效打下扎實的基礎。(6)2008年蘇通大橋的建成,標志著農產品與上海等大城市全面接軌的優勢將進一步凸現,建設具有南通特色的現代城郊型、外向型高效農業優勢更加明顯。

        制約因素:(1)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與農民渴望融入市場的矛盾。當前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帶動力還不夠強,利益連接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農產品轉化增值的效率仍然較低。(2)科技信息不靈與農民渴望得到信息的矛盾。農業服務體系已經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科技信息不靈,直接導致了農產品科技含量低,標準化程度不高,質量不優,特色不鮮明。(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與抗災保豐收的矛盾。農業投入不足,大部分基礎設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運行。(4)農業生態環境脆弱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人口剛性增長與資源減少不可逆轉的矛盾將不斷加劇,環境污染、耕地減少,給農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5)“十一五”期間,我國將處于入世“后過渡期”階段,農產品貿易將按照關稅、關稅配額管理的最低承諾運行,我市部分農產品衛生標準、品質、加工、包裝、口感等方面都還不能完全與國際市場接軌,隨著消費、需求、資源狀況和政策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農產品市場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這些都給我市農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方針,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以推進科技進步和加快體制創新為動力,以強化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為保障,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圍繞建設高效、生態和外向型農業目標,努力把南通建設成為農業組織程度較高、農產品加工能力較強、農業機械和現代科學技術應用較為廣泛的現代農業強市。

        (二)發展目標

        到2010年,農業增加值達到200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8800元左右。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證糧食基本自給,促進農業結構升級。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畝產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益作物比重達到50%。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1以上。形成基礎設施完善、農業科技先進 、農業結構優化、服務體系健全、農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優美的發展格局,圍繞建設效益型、城郊型、外向型現代農業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目標定位,把農業建成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現代產業。具體要基本實現六大目標:

        1.農業布局區域化。圍繞項目農業建設,形成若干個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突出發展優質稻米、弱筋小麥、優質棉花、雙低油菜、園藝蔬菜、優質畜禽、繭絲綢、花卉苗木、水產品等九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使之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生產總量占全市農產品總量的80%以上。

        2.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業生物、信息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良種覆蓋率達到98%,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7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全面改善和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的整體素質,重點項目和部分關鍵技術接近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

        3.農業生產標準化。建立健全農業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建成市、縣、鄉(鎮)、企業和市場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農產品全部實行市場準入制。實現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按標準化組織生產,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比重達到30%以上。

        4.農業裝備機械化。農機總動力達300萬千瓦(每百畝耕地達42千瓦),機耕、機電排灌、三麥機播和機收、機械防治病蟲害水平穩中有升,水稻機械種植水平達45%,水稻機收水平達90%,機收油菜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小型水利機械施工基本實現機械化。

        5.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達到較高水平,優勢農產品加工率達到70%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比例達到45%以上,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40%以上。工廠化農業快速發展,形成一批有較大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現代農業企業。

        6.農業環境生態化。肥料、農藥和農膜的面源污染治理率達到90%左右。農村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治理。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推廣取得重大進展,農作物秸稈還田率達到40%左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8%以上。保持基本農田面積穩定,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三、主要任務

        “十一五”期間,要以項目農業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園區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突出重點,綜合配套。 

        (一)以優化農業結構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

        1.加快農業區域布局調整。按照國家制定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我市優勢農產品產業化布局規劃,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引導優勢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盡快形成我市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繼續搞好糧食優勢區域布局,以保證口糧自給為重點,優化糧食產業布局,努力提高單產,改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種糧效益,提高糧食綜合競爭力。實施海安家禽產業帶、如皋黃羽肉雞產業帶、如東優質苗豬產業帶、海門山羊產業帶等優勢區域開發,加快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加大“三帶、二區、一圈”的漁業區域經濟建設力度,全市形成沿海高效生態漁業經濟帶、沿江特色漁業經濟帶,沿路特種水產養殖經濟帶,呂四國家中心漁港漁業經濟區,洋口國家中心漁港漁業經濟區,環城休閑、觀賞漁業經濟圈。

        2.加快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特色農業。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建設優質大棚蔬菜瓜果生產區、食用菌生產區、中藥材生產區、花卉苗木生產區等。逐步使各種特色農產品全面實現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進一步提高加工水平,創出一大批有市場競爭力的南通特色農產品品牌。

        (二)以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按照“科學規劃、分類指導、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思路,逐步建立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高效精干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實施農業常規技術升級戰略,將育種、施肥、節水、植保、養殖、防疫技術全面升級到優質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來。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與技術集成,推廣應用農業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促進傳統農業技術升級。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市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用于支持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區域試驗與示范、中間試驗或生產性試驗,為大面積應用提供成熟的綜合配套技術。

        2.建立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按照“公益性、區域性、綜合性、層次性”的原則,加快構建國家推廣機構和其它所有制推廣組織共同發展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公益性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各級財政要給予保障。一般性技術推廣工作和經營性服務項目,要通過興辦科技示范場、開展農資連鎖經營、實行多種形式的技術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場。

        3.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充分發揮現有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辦一流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使其成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和農技示范推廣的有效載體,著力提高其技術含量,發揮其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集聚與輻射作用。形成一批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商品化,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三)以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1.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繼續抓好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更多的龍頭企業進入國家級和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爭當龍頭,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等多種經濟成份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2.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廣泛吸收農民以資金、土地、勞動力等形式入股,與農戶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機制,逐步由契約聯結、服務聯結為主向資產、資本聯結為主方向發展,形成更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和幫助農民由生產環節進入附加值較高、經濟效益較好的加工、流通等環節。

        3.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發展各種新型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探索多渠道、多區域、多層次的聯合與合作。支持組建各類農產品行業協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支持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逐步建成有經濟實力的獨立法人實體。

        (四)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

        1.加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組織生產,加快建立和完善統一、權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重點制定我市優勢特色農產品和原產地農產品的地方標準,并使其盡可能成為國家標準、國際標準。逐步建立健全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科學適用、國際接軌、統一權威的現代農業標準體系。鼓勵引導產地生態環境較好、農民素質和農產品商品率較高的地區先行一步,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示范鄉,帶動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

        2.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市、縣、鄉、企業和市場四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制度,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過程、全方位監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準入、質量追溯、認證、標識、責任追究和公示制度。 

        (五)以農業信息體系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1.建立健全農業信息體系。全面整合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市、縣、鄉三級農業信息網絡互聯中心,構筑農業信息平臺,實現我市與全國涉農部門乃至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網絡互聯和數據共享,逐步形成現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傳輸系統。進一步加強農業信息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培育和完善農業信息市場,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質量與效益。搞好各類農業科技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發布,為“三農”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服務。

        2.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期貨市場、集貿市場和其他經營設施建設。在全市建立起以批發市場為龍頭,以區域性專業市場為骨干,以市、縣農產品專業市場為基礎,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相結合,批發集中交易與直接銷售相結合,電子交易和場內交易相結合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大力發展農業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培育農村流通主體,提高農村流通組織化程度。積極發展連鎖、超市、配送、電子商務及期貨、拍賣等現代流通方式,鼓勵支持連鎖經營向農村市場延伸。建設物流配送體系,促進優質農資下鄉進村和優質農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

        (六)以利用外資和擴大出口為重點,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1.積極引進國際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堅持走高起點消化、吸收、創新的路子,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著力引進國外、省外、市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動植物品種,重點引進農畜產品保鮮、加工、貯藏、綜合開發、設施農業的技術和設備,加快引進國外先進農業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提高我市農業技術裝備、產品質量標準和產業化經營水平。

        2.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利用外商投資、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和國際援助,多渠道利用外資投入農業。建立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庫,推出能發揮南通優勢、有吸引力的項目對外招商,吸引外商帶資金、項目、技術、市場,投入農業綜合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興辦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

        3.努力開拓農產品國際市場。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創匯農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大型外向型龍頭企業,建立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支持大宗優勢農產品及其加工企業出口,讓更多的名優特新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出口檔次,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完善農產品出口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農產品物流通道,建立農產品貿易技術壁壘預警機制,密切跟蹤監測和及時通報國內外市場供需、政策法規和疫病疫情、檢驗檢疫標準等動態,為農產品出口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大力支持出口企業到境外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鼓勵農業企業開展外貿經營。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中介服務組織,建立和完善肉類、水產品、蔬菜等重點農產品出口商品協會,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為農產品出口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優惠政策和市場空間,支持有條件的農業企業“走出去”,開展多形式、多領域的對外投資,有組織地輸出我市的農業良種、技術、設備和勞務。

        四、重點項目

        1.無公害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建成無公害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基地150萬畝,單產在現有基礎上增一成,其中海安40萬畝,如皋50萬畝,如東40萬畝,通州20萬畝。其中,高產、穩產基地130萬畝,高標準示范區80萬畝。優質弱筋小麥商品率達到80%以上。

        2.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項目。開展農業產地環境檢測、監測、產品認證檢驗和農業生產投入品專項整治,建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示范點,農業生產標準體系建設及農業標準化示范市創建。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食用農產品種植面積的80%以上,無公害畜禽產品的養殖量達到養殖總量的80%以上,無公害水產品的養殖量達到養殖總量的30%以上,上市銷售的初級農產品實行標識管理,達到安全、優質。

        3.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重點骨干龍頭企業達到5家以上,創建在國內具有影響力、居同類產品市場份額領先的優勢農產品品牌3個。形成一批跨區域、現代化的農產品專業市場、批發市場和連鎖超市,建設年交易額超10億元的規模農產品專業市場3個以上。

        4.漁港工程項目。建設國家中心漁港1個,一級漁港6個。包括船閘、碼頭、航道、后勤保障、附屬設施等。

        5.農業綜合開發治理項目。建設農產品基地60萬畝,建設期限5年,每年12萬畝。

        6.外向型農業基地建設項目。全市建成桑繭絲、特色果蔬、優質畜禽、鮮切花、水產品等5大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出口額年增長20%以上。

        7.水稻機械化插秧工程項目。在試驗示范推廣的基礎上,每年繼續推廣不少于500臺的高性能機動插秧機(含高速插秧機),“十一五”末保有量達4500臺以上,使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達50%以上。

        8.農業信息化建設服務工程項目。以南通農業信息網為重點,調動農口部門以及縣、鄉農業部門的積極性,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共同開發,信息共享。支持建設海安禽網、如皋花木網、如東優質生豬網、啟海“四青作物”網等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特色網站。以縣(市)為主體,形成電視、電臺、電話與網絡相結合,互為補充的信息傳播新模式,實現農業信息服務形式多元化。建設具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決策指揮“大廳”,開發基于農業信息數據庫的綜合應用系統。

        9.農作物秸桿還田及綜合利用工程項目。開展農作物秸桿還田及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逐步減少和控制焚燒秸桿現象。擬在各縣(市)建設5000畝以上、秸桿還田和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的示范區。

        10.呂四漁場資源環境修復項目。建立保護性設施,大力改造魚蝦蟹的增殖放流工作,對受到了破壞的資源和環境進行修復,同時有計劃地發展淺海漁業。

        11.野保濕地資源保護工程項目。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野生動植物就地保護體系,恢復一批天然濕地,建設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范區。形成一個以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為主體,布局合理、類型齊全、設施先進、管理高效的自然保護網絡。

        五、保障措施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加快“十一五”農業發展擺到突出位置,為其健康發展提供政策、投入、人才、環境、組織、領導等方面的保障。

        (一)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關系,依法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完善流轉辦法,在生產力水平提高和農民自愿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使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農場、工廠化生產基地成為現代農業的市場主體,提高農業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水平。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禁亂占濫用耕地,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財政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幅度。建立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補貼制度。整合現有涉農資金,優化支農資金使用辦法,確保一定比例國有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加強防災、減災服務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業自然災害救濟的扶持力度,提高抗御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積極拓寬農業投資渠道,改革農業投融資體制,運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內聚外引,多渠道籌集農業現代化建設資金。積極運用稅收、貼息、補助等多種經濟杠桿,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

        (三)努力培養適應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民。把義務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結合起來,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經營水平。整合農業職業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職業學校、農廣校等農民技術教育培訓主渠道作用,廣泛運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和遠程教育手段,努力擴大農民科技培訓的覆蓋面,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實施“綠色證書工程”以及各種類型的培訓活動,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適應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民。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十一五”期間是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要增強建設現代農業的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遵循客觀規律,善于用經濟、法律的辦法管理和指導現代農業。農口部門和相關涉農部門要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加強農業發展趨勢研究,不斷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進一步改進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真抓實干,狠抓落實,切實把“十一五”期間農業的各項工作抓緊抓實。

        南通市農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pdf


        日韩视频无码日韩视频又2021|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无码字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未满小14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欧美中文在线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无码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色多多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天堂无码久久综合东京热| 99国产精品无码|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无码av中文一二三区| 天堂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久久有码中文字幕|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视频| 最好看最新高清中文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 人妻AV中出无码内射| 永久免费av无码入口国语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